惯性思维又叫常规思维或顺势思维,决策学中把它称为基本假设思维。这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在处理一个问题,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或结果直接作出条件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学术上就是所谓的“已知障”,即受到虚假事实的障碍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比如,有一幅漫画,画的是公园里有一把长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女士,旁边还有一只狗。一位男士也想坐在椅子上,就问这位女士:“你的狗咬不咬人?”女士说:“不咬。”结果那位男士一坐上去就被狗咬了个一塌糊涂。比如中国成语中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说法,讲的是一场大水过后将庙门前的石头狮子冲走了,新来的县官想把它找回来。有的人在水底下找,有的人在河的下游找,结果都一无所获。一位智者认为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派人在上游找到了石头狮子。
一幅漫画,一个故事,实际上讽刺了基本假设者的惯性思维的局限。他们的错误在于对信息的不对称性所作出的条件性的判断,滑入了经验主义的泥坑。那位男士认为狗能蹲在女士的旁边,肯定狗的主人不会是别人;既然主人说狗不咬人,那么他就可以毫无戒备地坐在椅子上。其实狗的主人压根就不是坐在椅子上的那位女士,男士的惯性思维导致了错误的判断,结果吃了大亏。至于在水底下或河的下游找石狮,同样也是被惯性思维束缚了头脑。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掉入河流中的东西,或沉入水底,或冲往下游,但是石狮冲入河流的河床,淤积了泥沙,水势的掏挖,不但没有使石狮沉入水底或冲往下游,而是受到反作用力的推动,却使它逆流而上。
不变的经验去对待,否则就会作出违背事实的推理。《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父子之所以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蒙蔽,正是由于他们以惯性思维来对待精明谨慎的诸葛亮,结果丧失了取胜的良机。而诸葛亮恰恰反用了司马懿父子的惯性思维,在战争史上演出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生动活剧。这是反用惯性思维的成功例子。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的战争中,也对惯性思维的反用达到了驾轻就熟、相得益彰的地步,真可谓用兵如神。
在当年转战陕北的艰苦战争中,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和精确的预料与强大的敌人周旋,甚至在大兵压境,而一般人认为最危险的地方敢于隐蔽下来.躲过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搜索,使中央机关及其所属的部队转危为安,实现了由战役的被动向战略的主动的转变。我军很快收复延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泽东非凡的思维能力,电影《巍巍昆仑》把这一段情节描写得极为感人、逼真。
由此可见,惯性思维的局限是很大的。受惯性思维束缚的人,往往以一孔之见对眼前发生的事件进行处理,用主观和偏见来代替系统、全面、辩证的思维,就没有不出差错的,甚至有些差错会导致重大的挫折和失败。然而,如果能够巧妙反用对方的惯性思维,将计就计,就能够转弱为强,出奇制胜,这在指挥战争中不乏其例。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一方面要注意随时消除惯性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反用惯性思维来调整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做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赢得主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这就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思考都不能用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