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苹果手机改变了世界以后,人们都深深地记住了“Apple”这个品牌。同时,也为一位传奇人物“乔布斯”而痴迷。《乔布斯的自传》成为风靡街头巷尾的一本书,大家都津津乐道有这么一位奇人把创新做到极致,引领着潮流。然而,乔布斯只有一个,他真的天生就具有这些创造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吗,我们作为普通的人们,难道真的天生就没有创造的能力?正在看文章的你,是否也一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持有否认的态度呢?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些场景。
场景一:在一个学校的教室里,有一个男孩正在玩着橡皮泥,他做了一匹自认为很漂亮的马,这时有一个女孩子跑过来对着他的马说:“天哪,这哪里是马,太难看了,你真不适合做橡皮泥……”,也许女孩子只是无心的一句话,但是这个男孩耷拉下了肩膀,很沮丧的把那匹马团在一起扔在了垃圾桶,从此,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对橡皮泥提起兴趣;
场景二:在一个公司的会议室里,有一个同事正在介绍自己的方案,但是讲到一半的时候,他的老板们拿起了手机,接着电话走出了会议室。会议结束后,这位同事沮丧地低着头说:“我不是有创造能力的人,我的点子总是得不到支持。”
这两种场景,大家一定很熟悉,我们经常会遇到,如果不是自己也会在周围的人身上遇到。“创造力恐惧症”,当我们面对一些需要创意或是创新的局面时,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创造力质疑,“我不可能做到。” “试试看吧,最后一定是失败的。” “我又不是乔布斯,他是天生的。” 各种声音会回荡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常常在抨击“应试教育”,认为应试教育的结果是让孩子只知道如何拿取高分,却丧失了创造的能力。为什么?领域的专家们都有自己的高见,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是否在教育的时候帮孩子们竖立起了足够的“创造力自信心”!
人们都会在自己越有成就感的事情上,越有干劲,并且做得更好,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很多曾经拿过高分的孩子们,考到了名校,出来都是很优秀的工程师,做着各种数据的分析工作。分析工作基于我们的逻辑思维,有规律可寻,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优秀的逻辑思维,一定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从而获得成就感。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创造力”,听起来是毫无规律、毫无头绪的事情,这很容易让人们失去掌控的感觉。然而,怎么样可以帮助这些患有“创造力恐惧症”的人们呢,如何可以让人们拥有“创造力自信心",如何可以让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奇思妙想,让人们生活得更有乐趣……设计思维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方式。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设计思维”有着一套自己特有的流程,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来让人们经历一系列小小的成功,把惧怕转化成熟悉,让他们给自己带来惊喜,这种转变是惊人的。斯坦福大学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学科的人们,原本认为自己只是善于分析,但当他们经历了“设计思维”的流程后,逐渐树立了“创造力自信心”,对自己有了新的看法,此时他们会非常的激动,会对自己的创造力充满信心,原来创新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需要一些适当的方法,然后付诸于行动。
在这里引用一个Kelley(Stanford D-School创办人)的例子,Doug.Dietz是一名技术型人才,他设计大型的医用成像设备,在GE工作,他有一次在医院里监测他的核磁共振仪,看到有一个小女孩迟迟不肯进去检查,不停地哭,被那个大大的生硬的机器吓哭了,他了解到原来在医院里近80%的儿科患者需要服用镇静剂才能做核磁共振。这令他倍感挫折,他一直为他的设计感到自豪,认为这台机器可以拯救生命,却发现它带给孩子们的是恐惧,充满了负能量。他去了斯坦福上课,学习了设计思维,同理心,以及迭代的原型设计,他采访了很多孩子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最终他重新设计了扫描检查的用户体验,为儿童医院设计了一款新的仪器。
他请懂孩子的人做医护人员,并请孩子们来感受一下新的仪器,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特别的体验,医护人员对孩子们解释噪音和检查舱的运行。他们对孩子说:“好了,现在你要潜入这艘海盗船了。不能乱动哦,海盗会发现你们!”结果是非常惊人的,需要服用镇静剂的孩子从80%降到了10%。医院非常高兴,因为由于不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保持镇静,每天可以接待的检查人数增多了,这个定量结果很显着。然而,对这个工程师而言,他更在意的事情是孩子们的感受,他陪同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她的孩子做完检查,那个小女孩对着她的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还能再来吗?”Kelley说,这个工程师经常给别人讲起这个故事,这个关于个人的转变,和由此带来的突破性设计,每当他提到那个小女孩时,他的眼里都含着泪水……
怎样不让人们把自己设限为没有创造能力的人,就好像创造力是上天恩赐的那样,而是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天生是拥有创造能力的,让人们成就“自我效能”,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拥有着无穷的潜力,然后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去触碰你一直恐惧的事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设计和创新的心态去生活,让每一件事情都变得更加有趣,这些改变正在基于“设计思维”悄然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