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可越,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从事创新教学及艺术研究。
跨越时空,椅子是文明的见证者,也是设计观念的实验场。作为当代艺术的命题,椅子包含丰富的隐喻。大街小巷上的椅子,构成了屁股下的真实中国。设计思维视野下的椅子,则揭示了未来椅子的可能性。
椅子是空性的,它承载一切。我们有了9999把,却仍然缺少下一把椅子。
坐下,无疑是人类的最重要姿势之一。无论乞丐或总统,总裁或打工族,中国人喜欢说:请坐,请坐!让客人站着显然不礼貌。屁股,需要一个支撑面,而坐在什么上,总是个问题。
每一天,椅子上发生着不同的故事。椅子,是建构家庭、工作、公众空间的重要元素。无论板凳(bench)、高脚凳(stool) 沙发(couch)、有靠背的长椅(settee ),还是扶手椅 (armchair )、摇椅(rocker )、贵妃椅(Chaise Longue)……每一种椅子,都会带给来鲜明的场景联想。
司空见惯的椅子,构成一部关于坐的历史,也集成了技术、文化、艺术、历史、用户等诸多因素。
美国诗人罗特克曾这样形容椅子︰“椅子有趣之处,是你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每个人总会“坐下来”,可又有多少人会悉心琢磨一下椅子的故事?
历史中的椅子
三千年之前埃及人发明了小马扎,帝王座椅配置十分豪华。哥特风格的椅子,跟遍布欧洲的哥特教堂一脉相承。路易十六风格的法式沙发,则展现了十八世纪法国贵族的浮夸。
中国古代席地而坐,在东汉时期才出现了”榻”——介于床和椅子之间的坐具。盛唐之后,椅子日益流行,逐渐进入中国人的房室之中。中国人的坐姿——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势,引起了一系列生活方式之变化。
中国明式座椅闻名世界。沈春津《长物志》有记载“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明式座椅简洁明快,细节讲究,同时符合人体工学,体现尊严与舒适的统一。
在欧洲直到十六世纪,椅子才逐渐进入普通家庭,经由20世纪工业革命与工业设计的催化,各式各样的椅子登上历史舞台。
椅子曾经稀缺历史引发了某种高贵的联想。在西方,坐在chair (椅子)上的人,才叫做chairman(主席)。在中国,胡床演化为“交椅”。所谓“第一把交椅”,显然意味着权利最高的人。
由此可见,历史中的椅子具有政治意义,以等级、地位和礼仪为出发点设计椅子,首先考虑的不是舒适,而是等级与威严。
设计师的椅子
随着工业革命匮乏时代的结束,人们再也不会缺少一把椅子。不过,关于“什么才是椅子”的迷思刚刚开启——如何保持使用功能与艺术形式的平衡性,同时传达无以伦比的个性?
从构造与功能来看,一把椅子非常简单,却集成了材料、尺寸、比例结构、人体工学等多种设计因素。在貌似简单的框架基础上,设计一把与众不同的椅子,探索一把椅子的全新可能,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困难挑战。
1925年,包豪斯代表人物马歇尔·布劳耶设计了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 采用组装式金属管,搭配帆布面,构思简单、冷静。被命名为Wassily的椅子,向设计师的好友、导师、现代主义大师康定斯基致敬。
由汉斯·瓦格纳设计的经典圆椅,诞生于1949年。这把椅子流畅线条、打磨精细,结合了东方(明朝座椅)及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其质朴的造型,同时传递亲和力。
1960 年,丹麦人维尔纳·潘顿首次设计了一次成型的熟料椅——潘通椅( Panton Chair) 。潘通椅流畅的曲线、多变的色彩、舒适的体验,定义了当年的“未来感”。
1963年,艾洛·阿尼奥设计的球椅,仿佛被切割、挖空的球状物,坐在其中,能享受独特的半包围私密空间。“球椅”也因其超越时代的奇思妙想,成为六十年代的标志物之一。
成千上万把新椅子,我无法一一道来。神奇的椅子设计从材料、力学、设计思考、使用场景……各种角度,探索着当代设计的潜力。
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迪耶·萨迪奇(Deyan Sudjic)如此评价:“椅子已经成为设计风格改变或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这些经典椅子的审视,我们完全可以看穿过去150年的设计历史······椅子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象征着权威、身份或家庭生活,它就像是一块空白的画布,令它的设计者自由挥洒……一把椅子不只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首诗歌。”
作为当代艺术的椅子
随着大批跨界艺术家的出现,艺术与实用设计之间的鸿沟瞬间消解。椅子摇身一变,从最平庸的日常用品,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命题。
1957年,动画师麦克拉伦让椅子获得生命,椅子及坐在椅子上的人进行了一番争斗。
1962年,草间弥生使椅子变成不断繁殖、分裂的活体生物。
1963年,约瑟夫·博伊斯在椅子上堆积了三角形厚油脂,《油脂椅》(Fat Chair)给出了关于“人”的谜题。
1965年,约瑟夫·孔苏思(Joseph Kosuth)展现了三种椅子的存在——实体的日常椅子、视觉的二次元椅子,以及抽象的椅子描述。《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消解了椅子的材料与定义,同时反思艺术品的视觉性。
2003年,瑞斯·萨尔克多(Doris Salcedo)将1550把椅子,堆积在被拆断的一栋建筑物之间,成为奇异的填充物。
以椅子为要素的艺术表达不计其数。从生活物件,到雕塑物件,最后是观念物件……作为艺术对象的椅子,不为人坐而存在,甚至在意象上,会令观众产生“坐”的不安。
在艺术的视野中,最平庸的椅子,被赋予各式各样的含义。通过奇异的创意,艺术家思考并解构椅子的功能符号——破坏、重构、反讽……借助椅子,艺术家展现出对日常生活的独特理解。由于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椅子能够成为跨文化的共同话题。艺术家亦能透过椅子符号,探讨关于生活与哲学的命题。
椅子与屁股下的中国
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通过拍摄自制椅子(《杂种椅》Bastard Chairs系列),从城市人类学的角度,呈现中国人民间生活的另类肖像。
Michael Wolf说:“中国人总是在不断地修补,我非常喜欢这些修补的东西。因为,第一,修补的东西让自己变得特别,它们和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一样;并且,中国人修东西的时候,不会介意它看起来怎么样,他们不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他们就是发现这个东西有用,然后就迅速地使用,这些东西有它自己独特的美……”
各式各样残缺、可笑的椅子,打破了我们对椅子的固有印象。通过看这些椅子,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全世界没有多少地方能跟中国的复杂性媲美。我也喜欢在大街小巷寻找朴素且独特的椅子。随处可见的椅子,曾经承载了温度,累积了休闲的午后时光。他们不是设计师的椅子,通过跟环境的交互,逐渐瓦解,重构。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奇怪椅子,在使用中自我形成,自制座椅充分展现中国人就地取材的精神。
通过发现椅子,揭示屁股下的真实中国,我试图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生活的智慧以及我们生活形态的多样性。
设计思维与椅子
在我们的设计思维课堂上,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刘槟、黄昕怡、姜皓、王鑫、李如刚、林颖婕)组成创新团队,研究出独特的“火星椅”。
同学们聚焦久坐人群——上班族、学生群体。他们的创新目标:帮助关注自身健康的上班族,在不影响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减少久坐。经过观察、综合、创意、原型、测试等环节,设计思维团队成员设计了配备充气坐垫的“火星椅”原型。火星椅的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充好气的坐垫会随着时间推移自动撒气,坐位随之缓慢下降。久坐用户被迫起身,双脚用力踩踏,重新为椅子坐垫充气,以此实现缓解久坐衍生病症。
“火星椅”针对特定人群的需求,并提出创造性的设计解决方案。从简陋的产品原型,我们可以看出:设计思维从创新挑战及特定人群出发,“边做边想”的独特之处。
9999把椅子
明朝椅子,理性而明快,令人保持清醒;而沙发,柔软之怀抱,让人沉迷其中。包豪斯风格,功能裸露,而无印良品的巧思,体现探索自然的赤诚精神……
椅子是空性的。作为媒介的椅子,穿越时空,始终在场,见证一切。
椅子是个开放的容器。也是最日常的界面。不仅可以容纳屁股,还能够容纳最丰富的涉及思考。
椅子的历史,构成一部以坐为线索的行为文化史,也是思考设计与创新的良好切入点。
Dieter Rams 说:“我不想再设计一把新椅子了,因为好的椅子我见得够多了。但是去探索新事物、新的解决办法总是非常有趣。”
可以预见,屁股底下的创新故事仍在延续。新的椅子,仍将承载人类的文化遗产与创造性探索。蜕变的椅子,即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