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浩,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从事创新教学及数据理论研究。
笔者在德国波茨坦HPI(哈索。普莱特纳研究院)的设计思维学院参加过为期一周的设计思维创新工作坊。工作坊的教练团队是来自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学院的教师。在工作坊启动的时候,八个创新团队接到同样的命题任务:“我们如何激励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How Might We promote the momentum of entrepreneurs in Germany)。
观察与综合
在观察环节,各团队出发来到紧邻波茨坦的柏林市内,在欧洲着名的创业孵化器BetaHaus和其他小企业聚集区访谈创业者。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分别承担记录、拍摄、录音和提问谈话等任务。我们花了半天时间访问了六、七位创业者,然后花另外半天时间进行综合。
汇总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德国柏林的创业者所拥有的环境条件都不错,至少就我们访谈到的几个年轻企业家或准创业者来说,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硕士或博士毕业后他们往往找到了大企业里待遇优厚的工作,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用英语作的访谈全程没有交流障碍。
基于事先的调研和准备,我们问到了关于创业资金短缺、人手不足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可能的问题。和我们预想的不同,这些创业者并没有这方面的困扰,不止一位年轻企业家表示,他一方面从事跨国企业里的高薪工作,一方面开展自己创业公司的业务。当时我们团队的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从这些第一手的访谈收获中可以归纳出清晰的模式,在蕴含了张力的信息中也潜藏了矛盾。
需求与问题
在斯坦福设计思维团队组织的这个工作坊里,我们根据实地走访收集的反馈去总结德国创业者的需求。一个让我们感到意外的现象是,柏林的创业者并没有什么很强烈的需求!与之相映成趣的,则是非创业的年轻人明显对工作机会求之若渴。
德国的创业者在私人投资的孵化器办公或使用租用的工作场地,由于有政府的补贴,其租金比较低廉;创业园里有高质量的硬件基础设施可以方便地共用;各项配套服务也很便利和高效;上下游企业的衔接也非常紧密。访谈中我们注意到,德国青年创业者自身也都比较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没有给自己设定较长远的庞大目标和提出非常夸张的发展预期。
这与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创业者的需求、状态有明显不同。就拿北京来说,遍布北京城区的各孵化器和创业园开一个就爆满一个,创业者首先需要的工作场地一座难求,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创业咖啡馆这样的准孵化器的一个动因。除了早期创业者普遍寻求的投资以外,很多创业团队渴求人才的胃口始终难以满足,其中最短缺的是程序开发人员和艺术设计人员等等。
回到工作坊里,当我们面对铺满整整一墙的调研信息陷入思考的时候,大量线索中隐藏的矛盾和张力浮现了出来。为什么我们在走访之前预想的可能的典型需求,如资金、场地、人员、设备和市场等等,未能在德国创业者的回应中体现出来呢?
洞察与方向
来自斯坦福设计思维学院的教练给我们作了关键的引导。他指给我们看小组成员贴在白板上的一个即时贴——“Low Risk(低风险)”,这是我们对出现在多个受访者反馈中的原话的引述。柏林的创业者或者得到了政府基金的资助,或者是同时另有高薪工作当后路,因此不像美国和中国的创业者那样面临失败的巨大风险和压力。我们的教练尖锐地指出,低风险当然也意味着低收益、低价值,那么,创业的意义又何在呢?
我们开展设计思维工作坊的德国是典型的高福利欧洲国家——忙碌的公务员事无巨细地为所有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福利,因此也就不奇怪,联邦和地方政府不仅直接帮助创业者,还引导其他企业支持大家开办小公司和提供就业。进取心这种东西在美国和中国创业潮涌动的地方很常见,在德国,国民们从小到大更习惯的是父爱式关怀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所以“低风险”或“没风险”这样的话从一个个创业者嘴里说出来似乎顺理成章。
用户:有政府资助或高薪工作后路的高文化素质创业者。
需求:创办新企业时风险低,无后顾之忧。
洞察:低风险通常意味着低收益、低成长机会,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低价值。
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视点POV。围绕这个发现,我们重构出来多个设计挑战,这些挑战分别针对尽可能为创业者降低风险,或者反其道而行地提升其风险。
通过反复比较斟酌,我们最后选择了对赌型创业孵化器作为创新的方向,通过高诱惑与高压力这两手外部措施,激发有创业意向者的内生动力——即企业家精神里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