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浩,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从事创新教学及数据理论研究。
1 正视约束
对创新活动的一种狭隘的认识是创新要有无限自由。
有些人以为,在金钱用之不尽和没有交付时间压力的条件下,设计师才能彻底放松,灵感创意才能滚滚而来。实际上,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也就不存在任何问题,自然就没有创新的必要了。正是因为有各种稀缺的、实体的资源约束,我们才应该在虚拟的知识和智慧方面充分发挥,在我们自身智能的支持下接受各种挑战,找到应对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人群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每一个设计思维工作坊上,参与者都要面临严格的时间约束。我们既有完整流程的全局时间计划,也有精确到分钟的每天工作日程。在教练面向全体人员的知识导入之外,每组团队合作完成各环节任务的时间都有限制,一个小组面向大家作的简报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无所不在的时间约束给设计思维项目的参与者带来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每个人都不能松懈和拖延,与真实商业环境相似的限制才能激发设计者的活力和创意。
2 坚持开放性
开放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设计思维对开放性的践行既体现在其理念上,也反映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在其他教育培训体系里,教师和培训者主讲传授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但在设计思维系统中,每个设计思维项目的参与者都是可以平等共创、自由发表意见的主体。
设计思维不规定单一的教材,教练长时间讲授在设计思维活动中也是不被鼓励的。设计思维工作坊上,更多的时间被分配给参与者——组员在小组里充分交流想法,每个人的点子都被用即时贴记录下来并张贴在白板上,无论那些念头多么幼稚和怪异。不仅如此,分享与互动也不局限封闭在小团体内部,每隔一段时间,设计思维活动中都会组织团队之间的分享。此外,设计思维实践者与项目委托方、与真实用户的交流都是创新过程中必要的环节。
3 拥抱不确定
拥抱不确定性让我们的思维获得解放,让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迸发灵感。
我们在设计思维项目一开始面对设计挑战的时候,往往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们需要暂时抛弃直觉的、本能的对确定性的依赖,在不确定中寻找各种可能。作为业余者、外行,我们本来就不是该问题领域的专家,缺乏相关经验也让我们不会受到既定思维的限制。运用设计思维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必然会有更多的创意涌现,随着团队在密切协作中不断排除不理想的可选方案,这一体系会将我们导向在开始时未知的答案。
4 保持乐观
设计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乐观是设计工作背后的基本意识形态。
我们对各种可能性保持积极的态度,而非始终纠结于探索道路上暂时遇到的一两个障碍。乐观者不必钻牛角尖,而会随时从旧思路中跳出来,再从新的角度切入去解决问题。无论我们面临如何艰巨的挑战,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可用的资源多么匮乏,我们始终坚信解决方案就在前方,即使我们现在不知道答案,我们总是有可能找到它,或是通过有意义的尝试和一次次失败,为发现新的答案铺设道路、架设桥梁。
5 直面问题
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设计思维就是用来解决不断涌现的复杂问题的。
不存在这样一种终极状态——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新的问题总会出现,这也是我们需要持续运用和发展、完善设计思维创新体系的原因。
宗教许诺给人们一个无瑕疵的天堂,那种没有任何问题的完美状态只是梦想,只存在于信仰之中(和环保、动保分子情怀满满、不切实际的愿景之中)。现实是我们仍然会面临问题,就像每个人每天都面临补充营养继续生存的问题——即吃饭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今天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都已经有无数种轻松便捷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都来自于商业领域的持续创新。
从宏观上看,虽然人类文明、现代科技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良的副效应,例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极端恐怖主义蔓延等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是可以继续通过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来解决。
当然,在未来解决了这些大问题之后,可能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但这并不是我们逃避现实、不敢直面问题和放弃创新、拒绝进步的理由。毕竟,如今已经没什么人会因为所谓的城市病,而从生活舒适的大城市逃往人烟稀少的山林,退回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而且如果真的那样生活的话,其人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远远高于资源利用非常集约的城市人——也就是说,更“自然”的生活问题更多、问题更严重。
设计思维从理性的、乐观的角度理解问题,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关于问题的问题,相信我们总是可以解决问题,并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让个人和团队获得智识上的进展,继而能够跨越到新的思维层级上应对更复杂、更棘手的新问题。
这是一种认识的进化论,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知识的进化论或智能的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