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联系我们

创新设计者洞察分享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创新设计者社区 > 创新设计者洞察分享 >

协同创新:你能接受让每个员工都获取所有信息吗?

发布时间:2016-11-08 15:19:24  来源:新思课  关注:

   作者:
  姜浩,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从事创新教学及数据理论研究。
  让大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获取全局信息,并应放手训练每个人,让组织成员拥有超卓的战略眼光、明快的决断能力。
  这是《Team of Teams》的作者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将军在战场上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这一睿见体现出作者的认知并未停留在将管理体系扁平化这样的组织变革上,而是向前推进到了打破信息流通架构的桎梏上面。
  战场上,为实践信息透明流动的理念,他将原本少数人闭门讨论的O&I(Operations and Intelligence brief),渐次拓展为越来越多参与者、直至所有相关人员都参加的大型会议,甚至达到全球各地7千人加入连续2小时工作的惊人规模。由宽带信息通讯科技助力的超级会议将知识分享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种定期举行的简报会中,纵向上下层级之间的分隔和横向专业部门之间的壁垒完全被取消,无论是现场执行任务的外勤人员(Operators),还是在后方基地处理情报的分析师(Analysts),全都聚集在一起,使用白板、草图和电子显示屏、数码照片、数字地图等等分享情报、调度资源和协调行动、评估战果。
  这样的工作方法为何能有效地帮助部队或企业在战场或商场出奇、出新致胜呢?
  唯“快”与“全”而已矣!
   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有人担心地问,信息在所有组织成员中间的开放共享难道不会导致泄密吗?麦克里斯特将军的回答是,这种工作模式能让部队在战场上快速掌握战机,其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泄密的风险。事实也证明,在外部环境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改革后的联合特种作战部队(简称Task Force)行动速度比原来快了17倍。
  But was it a mistake to design a system that gave privates and specialists access to extensive and valuable data? Absolutely not.
  ----Stanley McChrystal
  从商业运作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如果一家公司害怕知识分享(何况还仅仅是向内部的每个成员分享)和信息外泄,说明企业已经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只能依赖过去的成果保持竞争优势;而真正的创新型组织是在动态快速演进的,根本不怕自己已有的新产品、新成果被竞争对手获取及模仿,因为对手研究和山寨的那功夫,自己又必然不断会有更强的产品、更犀利的商业模式创造出来,继续占据市场中的制高点。
  既然拥有了对不确定未来的创新自信,既然内部各成员之间能相互充分信任,并分享共同的愿景,这样的企业当然更可能在商场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全:从普通体细胞到干细胞
  生物科技最新研究发现,虽然干细胞(具有再生为各种组织器官潜能的细胞)主要在早期发育的胚胎中存在,特定条件下,普通细胞也会被激活成为全能的干细胞。这一重大发现曾令生物科技界极为振奋。
  与此类似,麦克里斯特将军事实上是要为组织中的每个人提供创新领导力训练的条件,致力于将普通的组织成员打造为具备无穷潜力的发动机引擎,而非将活人分门别类驯化为各司其职的机器零件。在该书所推崇的全新的管理视野中,团队变革所关注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属于现代化范畴的效率问题,更是属于后现代范畴的可持续的、去中心的、分布式的、自适应的组织变革问题。
   从集体主义回归个人主义
  当然,作者在书中承认这些对部队的改革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山寨了基地组织的。作为组织变革成功的证明,作者夸耀新的团队协同模式带来的卓越成果——击毙恐怖组织头目扎卡维和在突袭本拉登、营救菲利普船长的行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但不知道这位退役将军想没想过,如果基地真的是那种信息对每个成员透明的实时协同网络,而非少数精英领导着一大群懵懂无知的乌合之众,普通圣战者人人都可能随时升格为分散化团队的枢纽的话,消灭了那几个叫得出名字来的基地头目,整个极端恐怖主义体系真的会受到什么沉重的打击吗?
  写到这里,我甚至要怀疑作者自己是否充分理解了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因为在书中,他仍然把曼宁、斯诺登和维基泄密事件描述为一场灾难。
  这也是笔者为什么会在前篇中说,这一洞察远远超出Team of Teams一书标题覆盖的范围。因为对普通组织成员的全面的信息透明开放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作者的思考角度,已经从集体主义范式隧穿跃迁到了个人主义范式,这在现代民族国家垄断暴力(即排他性地控制实体的人、财、物资源和虚拟的知识、信息资源)、军事组织维持严格的保密传统的环境中简直匪夷所思。
  但愿身为组织领导人抑或机构普通成员的读者们在点评夸赞本书之后,不会堕入叶公好龙的旧套之中。
 
创新思维介绍
产品与解决方案
行业与案列分享
客户声音
联系我们
成功案例
专家团队
对话鲁百年博士
适用范围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经营理念
公司新闻
招贤纳士

二维码关注

Copyright © 2003-2016 创新设计思维.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液晶大楼4420  电话:010-62701272   邮箱:guohua1124@126.com